苗建杰,趙卓陽
(河北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本文基于河北省農村地區“農村生活能源”調查數據,結合農村現狀考察農業可再生能源選擇利用的影響因素。在本文中提出了一種基于秸稈加工處理和秸稈鍋爐技術的生活熱能轉換體系,此體系能夠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替代化石燃料,節約不可再生能源,改善空氣環境質量,帶動當地就業生產發展,增強供能可行性并帶動經濟發展。
根據調查顯示村鎮居民對秸稈的傳統利用方式是將其在農宅的火灶中直接燃燒來供應生活用熱需求,但由于其污染大,燃燒熱效率低等缺點。因此近年來我們根據河北省就秸稈處理提出的一系列方案和措施,及各學者、專家關于秸稈處理、利用的研究成果。我們認為適用于本省的秸稈能源化技術主要是秸稈沼氣(干餾氣化)、秸稈固化和秸稈鍋爐技術。我們以以上3種秸稈處理、加工方式為基礎,構建了一種覆蓋河北省農村及其周邊城鎮的生活用熱綜合供應體系。
1生活用熱綜合供應體系的提出
本體系的提出不僅考慮到河北省秸稈資源豐富且居民生活用熱需求量大的客觀條件,更考慮到河北省村鎮當前生活用熱供應模式所存在的問題。
1.1河北省村鎮地區目前生活用熱的供應方式
河北省絕大多數村鎮地區當前生活用熱的供應模式如表1所示,在該模式下,農村居民的生活用熱多為分散供應,大部分城鎮是集中供應?;剂显谵r村和鄉鎮中都有所使用,但秸稈等農業作物僅在農村住宅中使用。

但當前現有的生活用熱供應模式并不與當前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相匹配,原有模式已不適應農村和小城鎮的生活所需,在這里我們列舉原有模式的兩個缺陷。
(1)污染物排放量大,危害生態環境以及人體健康。根據數據顯示,隨著化石燃料逐漸取代秸稈,直接導致秸稈的利用率直線下降,秸稈露天隨意燃燒越發普遍,成為季節性霧霾的誘發原因。
(2)未能充分合理利用可再生資源。秸稈直燃熱效率低、熱值小,且小城鎮的供暖多為小型鍋爐設備,其熱效率遠低于大容量鍋爐等供熱設備。
1.2村鎮生活用熱綜合供應體系的建立
相比于當前村鎮生活用熱供應方式的盲目性、無組織性。生活用熱綜合供應體系以秸稈結能源化處理和城市供熱系統為技術基礎,是一種經濟、高效、規范的體系。該體系的綜合主要體現在兩點:第一,以農村及其周邊小城鎮為“根據地”,采用“農村包圍城市”的發展理念,形成農村—城鎮的聯合區域;第二,本體系以秸稈為基礎能源,并與煤炭相結合作為生活用熱的基本原料,形成秸稈——煤炭復合燃料模式。
村鎮生活用熱綜合供應體系如圖1所示。本體系的主要優勢是將農村秸稈能源化,村鎮中的秸稈集中收集、處理,充分高效利用,在實現生活用熱集中供應的同時,改變原有的生活用熱獲取方式,并帶動當地就業生產和經濟增長。

2村鎮生活用熱綜合供應體系的優勢及推廣措施
2.1與當前農村與小城鎮的生活熱能供應模式相比,生活用熱復合供應模式體系具有如下優勢
(1)替代化石能源,節約一次能源。利用秸稈燃氣替代液化石油氣供應炊事熱需求,集中熱源由單純燃煤鍋爐改為秸稈燃料鍋爐,分散供暖形式的燃煤則被秸稈固化燃料替代。
(2)有一定的經濟收益。秸稈沼氣化、干餾氣化除了生產燃氣外,還可以加工生產出其他副產品;熱電廠除了向村鎮居民供暖外,還可生產一定量的電能。這些生活熱能之外的產品能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用于體系建設。
(3)帶動村鎮當地的就業和生產。村鎮居民可以在體系的相應部門就業工作,從來帶來一定的經濟收入。
2.2推廣措施
(1)我們將會聯合村鎮居民,集中收集、處理村民手中的秸稈等原材料。我們將會與村民簽訂協議,例如:與村民進行等價交換,村民可以換得相應的金錢;可以換得等價值的生活用熱、秸稈副產品等。
(2)利用國家政策并出臺一系列惠農措施,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崗位、生活用熱設備等,以此來提高村民的積極性,從而加快體系的建成與完善。
3結語
本文首先從河北省省秸稈資源量及村鎮居民生活用能需求兩方面的特征出發,基于秸稈固化、沼氣加工(干餾氣化)、秸稈鍋爐3種技術,構建了一種覆蓋農村及其附近城鎮的生活用熱綜合供應體系。該體系充分利用了秸稈資源,具有提高當地居民生活品質應替代化石燃料、節約一次能源、改善室內外環境等優點,同時還提高了供能的可靠性,提高生產率、就業率,從而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李珊珊.河北省農戶秸稈資源化利用行為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5.
[2]王士超.河北平原作物秸稈主要利用途徑的效率與效益的系統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1.
[3]王紅微.農作物秸稈處理的農民行為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4.
[4]徐鑫.大功率秸稈燃氣燃燒機設計及其控制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08. |